第31章 红衫

消停下来时正好三更报时,薛崇训便随口说道:“未闻二更的声音,这就三更了。”

然后没听见姚婉说话,他转头看了一眼只见她软软地躺在身边,肩膀还在微微地颤动,头发也湿了贴在额头上一片凌乱。

虽还是初夏,两个人纠缠了很久却是比较热,薛崇训见她黏在额上的发丝,也意识到自己出了一身汗。

这时只见姚婉轻轻拉了被子遮住自己,薛崇训便不禁调侃道:“刚才早被我看光,还叫得那么大声,天气挺热还盖着作甚?”

“你就别说了……”姚婉用蚊子扇翅膀的声音说道,脸上又是一阵羞,拉了被子连脸也遮住了。

薛崇训见状挪了挪身体,把右臂从她的颈窝下伸过去搂住她的削肩,让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膀子上;左手又情不自禁地伸过去摸她的胸和腹部。

入手处仍然有点湿润,那是刚才出的汗还没干透,这样摸起来却感觉更加细滑。

他便说道:“要不叫人打水来咱们洗个澡。”

抚摸可能让姚婉比较受用,她也把手轻轻放在了薛崇训的腰上,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她的迎合,她正是那种很含蓄又能恰如其分的人。

她说道:“先歇一会儿我去打水。”

薛崇训不以为然道:“叫人来就行了。”

姚婉道:“算了吧,我又不是什么有身份的人,也是侍候人的,现在就因为‘勾引皇上’就要人家来服侍,指不定有人在背地里说什么难听的话,这地方比晋王府的人还多,可不想惹些闲气……郎君先歇会儿,我现在动也动不了。”

“怎么,软得没力气了?”薛崇训笑道。姚婉柔声道:“疼。”

见她这么一副模样,薛崇训心里也想过给封个什么嫔妻御妻之类的身份,男人总是有这么一个心理,这也是枕边风比较有影响力的原因吧。

但他想了一会儿暂时并不想提那事,因为他身边有三个从旧府带来的近侍,也侍过寝,要恩封应该一视同仁如果单单对姚婉那样肯定会被人们视为不公正。

而且现在他的权力太大,一句话可能造成连锁反应,姚婉如果上升为宠妃之列那姚家被流放的那些男丁是不是应该被赦免甚至在晋朝获得官职?

薛崇训对那些人还是不能信任,特别现在他觉得政权尚未完全平稳的时期。

他想着想着,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醒来时发现窗外一片明亮,天已大亮,回头一看姚婉不在身边,她已经起床。

没一会就见她打水进来了,薛崇训便开始沐浴更衣洗漱等事。

他注意到姚婉换了一件红色的衣服,话也比平常少了,脸上还有些红也不像平常一般看他,她的目光总是在闪躲,她的模样就像新婚洞房之后的早晨。

只是窗户上没有贴喜庆的红纸,周围一切都照旧,而她只是换了一件红上衫来纪念这个日子?

唯有昨夜的红烛残骸还没有来得及收拾。

吃过早饭,宫女们又拿着黄袍来服侍他穿戴。

薛崇训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几种感受交集,大概有点觉得亏待了人,身上也有些慵懒。

他便说道:“今天不想去了。”

“怎么?”姚婉微微有些惊讶地抬头看着他,这倒是今天早晨她第一次正视薛崇训的眼睛。

薛崇训道:“去太液池周围走走,你陪我去。”

姚婉低下头一会儿,笑道:“真是的,本来早晨侍候你完了,就该我休息。今天是董娘当值,你让她陪你去。”

薛崇训说道:“我说让你和我去,金口玉言你不是不知道。现在你先去传口谕,让紫宸殿外面的大臣各回衙门,今日取消奏事。各地奏章依然让政事堂拟出法子,内阁酌情批复……我不穿这身,换一件棉布的衣服来。”

姚婉的眼睛里露出一丝笑意,却装作一本正经地行礼道:“奴家遵旨。”

大臣们每天要比皇帝还早起,然后进宫等待召见议事,因为没有让皇帝等的道路。

紫宸殿外头的广场上有两颗老松树,一般能进内朝的面圣的人都习惯性地三五几人聚在两棵树下闲谈等候,于是这两颗原本极为普通的树,在官场上却非常出名了。

要是有从长安下放到地方上办事的人,在宴席上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说起“某日老夫与某某在内朝门口的树下”,那可不是在谦虚,故作轻松的表情下是极度的炫耀,意思是老子是进出内朝的人,不是一般滴牛。

今天大伙却没等到来叫他们进殿的人,过来的宦官却通知他们取消朝见。

众人倒也没什么异常的反应,听罢就准备散伙各回各衙门,因为薛崇训还是比较勤政的,偶尔一天不来也没什么。

不过杜暹却一脸的失望,又见来传旨的宦官是杨思勖,他认识的人,便叫住杨思勖道:“我正写了一份折子,本来想今天上午当面奏事的,可见不着陛下,杨公公帮忙凑空给递上去。”

“成,小事一桩。一会儿杂家回禀的时候正好递给皇上。”

杨思勖爽快地接过去,他们俩人的关系还不错,可能是因为都是带过兵的人,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

杜暹也没看不起杨思勖是个宦官,常常还收集杨思勖在西南的一些战例信息分析得失。

杨思勖打南诏时用火药炸开了蛮兵的山寨进兵神速,杜暹总结之后吸取经验,还将这个法子用到了攻打黑沙城的战役中。

这时很快就有人觉得好奇起来,问道:“杜学士有什么急事儿?”

杜暹沉吟片刻,觉得也不便隐瞒同僚,便实话道:“有鉴于契丹反叛迹象频频扰边,我细思之下进策为陛下分忧。以为官军主动出击夺取营州是为上策,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或许这两天陛下就会在朝议时拿出来让诸位参详。诸公皆为国事,此策是否正确自有定论。”

兵部尚书程千里不动声色地说道:“陛下要是赞同,多半杜学士又该挂帅出京。”

旁边有人也点头附和:“方略是杜学士提的,您本身也是将才,于情于理也该如此。”

喜欢本书,请将本站网址收藏

相关小说